但是,随着房价多轮大幅上涨,且房地产存量显著增大,房地产形成的虚拟财富较前期有了数倍增长。
3,优惠无度,在争抢项目过程中付出了高昂的经济和政治代价。有的地方引项目考察不严,招客商不分优劣,挖进篮子就是菜,造成很多项目半途而废,或得不偿失。
法律政策规定的群众权益,必须坚决维护。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对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项目,无论投资多大,都不能引进。如果人家看重的是资源、产业或区位条件,相关地区只要本地优势适当推介出去就可以了,其它花样翻新的招商活动只能是得不偿失的浪费行为。(本文首发于《市县领导参阅》2008年第18期) 进入专题: 招商引资 。如:中部F省仅两年的经济总量增幅就分别比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49.1个和48.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幅分别比两类收入增幅高64.0个和63.3个百分点。
该严格控制的不能松动,该放开的就适度放开,然后按规定从严执行。为保企业原料,强制农民种植收益较低的所谓经济作物或限制农民自由出售农畜产品;在项目选择上,对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保护问题重视不够,等等。整个经济学一上来的定义就是配置稀缺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东西。
地方政府官员一般只考虑短期的事情,不考虑长期的事情,凯恩斯主义尤其适合只考虑短期利益的地方政府官员使用。至今,病灶未去,病势则更严重了。4万亿投资和2009年货币投放约9.6万亿元贷款,是配合刺激计划所采取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体现,似乎一时取得了抵御金融危机的重大胜利。关于凯恩斯主义的现实效能,学界从未得到过一致的结论。
进入专题: 凯恩斯主义 。依据这个公式,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这驾跑不动了让那驾跑。
走到凯恩斯这一步,把消费的目的变成工具,这就是导致我们消费长期以来难以扩大的理论层面的原因。如今再回头客观地评价,它们在阻止大萧条重演、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取得过一定成效,也留下了无穷后患。2008年年底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了4万亿元投资大单。凯恩斯主义导致中国经济体制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发展战略看,照顾眼前却为将来留下无穷后患。
我们很有必要对经济学体系进行反思,目前中国经济学的体系是强调生产本位,而不是消费本位。笔者认为,现在的问题是,对市场实行国家干预,出了问题再用凯恩斯主义来干预,就会错上加错。然而,最担心的问题在2009年下半年便都开始出来了:信贷井喷、物价飞涨、CPI疯狂走高、虚拟经济过度、实体经济空心化、通货膨胀。当消费一旦变成经济增长的工具或手段的时候,只能是就消费抓消费,消费也不可能抓得起来。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困难重重是一个广为争议的话题。从更深层次看,政府的拯救措施降低了企业界自救的积极性,政府投入的资金越多,资金越短缺,接着再投资,再短缺,这似乎构成中国经济的循环圈。
似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成为政府无法放弃的一张王牌。二是从市场体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把政府职能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而,真正对当今中国经济社会有深入观察和研究的人,无不清楚这种成效背后越来越难以承受的代价。在一些经济学家眼里,过去10多年里每年两位数以上的GDP增长率仿佛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屡试不爽的明证。最终还得推出投资这驾马车。笔者认为,凯恩斯主义这个药方不能再用了。所以,必须放弃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政策,不是理论界的进展,也不是政治家们的清醒,而是经济规律——对经济的无限干预要求无限的资源,当债务规模达到可以接受的边界时,不管多么不愿意,干预主义措施都不得不停下来——区别只是代价的多或少。当时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们手忙脚乱地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政策,增发货币,增加贷款,扩大投资,发放政府补贴等,遏制通货收缩。
自雷曼兄弟破产以来,各国政府该用的输血、电击疗法都用了。说得更极端一点,凯恩斯主义就像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止痛剂,充其量只能收到暂时缓解症状的表面功效。
凯恩斯主义对建立市场体制非常有害凯恩斯主义除了在表面上看似能对经济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让政府获得更多和更广泛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可以这样认为,凯恩斯主义是市场经济改革屡屡陷入窘境的理论源头。
因此,笔者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取向,坚持消费主导的战略,必须坚定地摒弃凯恩斯主义,少数经济学家以凯恩斯主义忽悠中国的状况应该结束。经济改革步履艰难的病根所在今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20周年,人们议论这些年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步履艰难,问题出在哪里?我以为,就在于凯恩斯的理论占据了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比如,我国去年总产值为47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即达30万亿元。有学者这样比喻:就好像你吃错了一种药,想再通过吃药去解决这个错误,那你现在又有一重错误了。一项政策给这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带来伤害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政策?唯一的理由是政治上的考虑。因此,率先感受到凯恩斯主义药力副作用的绝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正试图从这个输血—刺激的无底洞中抽身出来
关于凯恩斯主义的现实效能,学界从未得到过一致的结论。走到凯恩斯这一步,把消费的目的变成工具,这就是导致我们消费长期以来难以扩大的理论层面的原因。
三是从经济理论上看,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颠倒,导致陷入投资依赖症。二是从市场体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把政府职能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今年我国第二季度开始出现经济数据下滑,有些国际机构马上便推测中国会有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出台。2008年年底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出了4万亿元投资大单。
笔者认为,凯恩斯主义这个药方不能再用了。依据这个公式,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这驾跑不动了让那驾跑。进入专题: 凯恩斯主义 。比如,我国去年总产值为47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即达30万亿元。
地方政府官员一般只考虑短期的事情,不考虑长期的事情,凯恩斯主义尤其适合只考虑短期利益的地方政府官员使用。所以现在的经济学是为生产服务的,核心就是效率。
但这种模式不是把消费作为目的而是作为手段,因此消费总是刺激不起来。凯恩斯三驾马车的药理已经失效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公式是:GDP=(消费+投资+净出口)×政府刺激。
自雷曼兄弟破产以来,各国政府该用的输血、电击疗法都用了。然而,最担心的问题在2009年下半年便都开始出来了:信贷井喷、物价飞涨、CPI疯狂走高、虚拟经济过度、实体经济空心化、通货膨胀。